中國高鐵簽下走出國門第一單
6月18日,在中俄投資合作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框架下,由中國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參與投標的俄羅斯首條高速鐵路的規劃設計合同在圣彼得堡正式簽署,成為中國高鐵走出國門的第一單,也標志著中俄在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實踐中邁出了具有深遠意義的一步。
樹起中俄合作又一座里程碑 今年3月,俄羅斯鐵路公司針對莫斯科至喀山段高鐵建設勘測、設計工作發起公開招標。由莫斯科國家運輸工程勘測設計所領導、下諾夫哥羅德地鐵設計股份公司和中國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組成的中俄聯合體成功中標。根據規劃,從莫斯科到喀山段的高鐵全長770公里,跨越俄羅斯7個聯邦主體,覆蓋2500萬人以上,全程計劃設立15個車站。鐵路最高設計時速400公里,軌距為1520毫米,項目規劃在2018年世界杯之前完工。 俄羅斯鐵路公司副總裁米沙林對本報記者表示:“今天簽署的合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標志著合作進入到實質階段。我們將在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內完成勘測設計工作,為開工建設做好準備。” 俄羅斯外交與國防政策委員會主席盧基揚諾夫對本報記者表示,合同的簽署無疑為中俄務實合作注入了新動力,技術層面的深入交流更能體現兩國的高度互信。 中鐵二院海外經營部副部長鄔利敏對本報記者表示,該項目是中國高鐵走出國門的第一個項目,是中國標準的輸出。“過去我們談到鐵路合作,大家總會想到車輛貿易、鐵道建設。而今天我們簽署的項目,是出口中國技術并實施中國鐵路設計標準。”據鄔利敏介紹,中鐵二院是競標莫喀項目的發起人之一,既為勘測工作出謀劃策,也將協助俄方制定高鐵建設成本報價,供俄政府決策參考。 中俄雙方為此次競標專門成立了聯合體,其實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鄔利敏告訴記者,這種比較緊密的合作模式,讓參與方不分彼此,在互信的基礎上實現強強聯合。中方的強項是在高鐵建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俄方在勘測和法律合規性方面具有先天優勢,二者優勢互補、相得益彰。據悉,為了使中國的鐵路標準更好地適應俄羅斯的具體情況,中方在俄進行了多次實地測試,開展適應性研究,并在國內聯合多家機構成立研究中心,共同研制中俄鐵路運輸合作的最佳方案。 中鐵二院總經理朱穎此前在接受采訪時說,400公里的時速是目前國際上最高設計速度,也是中國鐵路走出去項目中速度最高的鐵路,將大量采用中國技術和裝備。 鄔利敏強調,長達半年的寒冷天氣和嚴重的凍土問題等都是高鐵項目實施過程中的障礙,但雙方有信心在互信合作的基礎上,突破每一道難關,樹起中俄合作的又一座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