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源流 | 民以食為天
日期:2022-03-22 22:17:48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作者:田心
瀏覽數:0次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民以食為天。經過艱苦努力,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這一成績來之不易,要繼續鞏固拓展。
——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強調
“民以食為天”出自漢代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p>
楚漢相爭,劉邦據守滎陽、成皋。滎陽西北有座敖山,山上有座秦時建立的小城,因城內有許多專門儲存糧食的倉庫,故稱為敖倉。在楚軍的猛烈攻擊下,劉邦計劃后撤,把成皋以東讓給項羽。謀士酈食其就此進言:“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彼赋?,敖倉是天下糧倉,貯藏了大量糧食。楚軍攻克了滎陽,卻不堅守敖倉,這是上天幫助漢軍成功的好機會。如果放棄成皋,退守鞏、洛,把這樣重要的糧倉拱手相讓,恐怕今后再也無力跟項羽一戰。劉邦采納了這一建議,迅速調動兵力,最終占據敖倉,扭轉了戰局。
傳統中國是崇尚農業、以糧為本的國家,重農思想始終是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內容。上古的糧食作物主要有稻、黍、稷、麥、菽、麻等,其中稷也就是谷子,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它都是極為重要的糧食,因此古人用稷代指谷神,與代指土地神的“社”合稱為社稷,代稱國家,把社稷作為一個國家安定的根本。相傳,箕子向周武王陳述“天地之大法”時,指出食、貨、祀、司空、司徒、司寇、賓、師為“洪范八政”,即古代國家治理的八大要務分別是管理糧食、布帛與貨幣、祭祀、工程與土地、賦役征斂、刑獄、禮儀、教育諸事,而“食”被排在首位。到了東漢時期,班固在《漢書·食貨志》中將其記載為“洪范八政,食為政首”。
糧食安全歷來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豆茏印酚涊d:“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諄諄告誡只有重視農業生產并能大量儲備糧食的國家才能強大無敵。春秋戰國時期,齊國人大興種糧,用糧換梁國、魯國的錦帛,于是梁魯兩國廣泛種桑養蠶。幾年后,齊國不再拿糧食去換錦帛,梁魯兩國因糧食不能自給,遂滅??梢哉f,糧食生產緊緊與百姓生活、國家盛衰聯系在一起。因此,古時國家治理十分重視糧食生產與儲備等問題。早在秦漢時期,就已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起多層次、廣分布的糧倉體系。西漢制定了嚴格的糧倉管理制度,在西漢華陰京師倉的遺址出土了糧倉簿冊,其中詳細記錄了谷物數量、品種、出入、經手人、核驗等項。
從古至今,糧食始終是“政之本務”。近代中國苦難深重,百姓“有終日不得一飽者,亦有兼日而食者,饑餓難忍,則潛至巷尾常于垃圾堆中,拾取人家所棄之腐魚臭肉……”吃上飯、吃飽飯,成為那時百姓的夢想。新中國成立之初,時任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曾經放言,“歷代政府都沒有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共產黨政權也解決不了”。1974年第一次世界糧食會議上,一些專家預測,“由于人多地少等原因,中國絕無可能養活10億人口”。
養活中國人的注定是中國人自己?!坝⑿郾几氨贝蠡?,好漢建設黑龍江?!?958年起,由14萬轉業復員官兵、10萬大專院校畢業生、20萬內地支邊青年、54萬城市知識青年組成的墾荒大軍,義無反顧地投身于一場人類歷史上偉大的拓荒,把“北大荒”建成了“北大倉”。幾十年如一日,袁隆平帶領科研團隊埋頭苦干,無怨無悔、頑強拼搏,接連攻破水稻超高產育種難題,超級稻畝產目標一次次刷新世界紀錄,又一次次向著更高的目標進軍……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努力,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
“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秉h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2021年,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洪澇自然災害等困難,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3657億斤,比上年增長267億斤,為開新局、應變局、穩大局發揮了重要作用。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老百姓最樸素的話透出的是我國的國情。保障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保障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的基礎,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心懷“國之大者”,筑牢國家糧食安全防線,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底氣就會更足,奮進新征程的步履就會更加堅實。